阿里榮耀歸來快訊
榮耀與阿里亟需把AI優勢升級為,榮耀在云側大模型、芯片、數據、生態方面全是短板,對阿里和榮耀而言。
2021 年9 月,一位阿里人對我說,“以前張勇到外省出差,省里一把手會主動約會見,但現在都避而不見了?!?/p>
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,阿里自 2020 年10 月進入了困頓期,或者說戰略迷茫期,股價也連續下跌。
整整 4 年,阿里股價終于回到4 年前。9 月 17 日,阿里巴巴港股收漲5.28%,市值重回3萬億港元,雖然 18 日小幅下挫,但依然站穩 3 萬億港元市值,今年以來阿里股價累計漲了超96%。
2024年底,馬云頻頻公開亮相,尤其是參加了2月17日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后,阿里算是走出了迷茫期,重新找到了方向。8月阿里對業務結構進行重新調整,從“1+6+N”改組為四大業務板塊,全面聚焦“電商、云+AI”,所有業務都要AI化,以重回增長路徑。
之后,阿里動作不斷。此前曾有媒體報道阿里正在開發一款新的人工智能芯片,已進入測試階段,主要用于AI推理任務,與英偉達架構兼容。9月16日晚間,央視《新聞聯播》報道了“中國聯通三江源綠電智算中心項目建設成效”,披露了阿里旗下平頭哥最新研發的用于人工智能的PPU芯片,其各項主要參數指標與英偉達H20相當。
9月17日,哈啰宣布旗下Robotaxi業務獲得阿里集團戰略投資,將在智駕大模型、算力平臺及Robotaxi等領域的全面合作,共同加速Robotaxi行業的商業化、規?;M程。
本月早些時候的9月9日,阿里與榮耀在杭州正式簽署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,聚焦AI生態、云端大模型及本地生活服務,旨在通過榮耀MagicOS與阿里云全棧AI能力的深度整合,打造“最強自進化AI原生手機”。次日,阿里旗下高德地圖高調推出“高德掃街榜”,并宣布投入超10億元人民幣用于用戶激勵。
顯然,來自公司最高管理層的壓力,是最好的助推劑。依托高德1.7億日活躍用戶和5132萬用戶13億次導航數據,“高德掃街榜”上線首日即吸引超4000萬活躍用戶。而榮耀Magic V5自接入阿里旗下飛豬和高德地圖以來,僅兩個月便收獲百萬級用戶好評,顯示出雙方在AI場景化應用上的初步成功。
阿里與榮耀的“聯姻”,看似是一場AI技術與終端的握手,但實則更像是兩家企業聯手,打響翻身仗的布局。
01
云計算,在阿里的科技布局中具有基石般的地位,毫不客氣地說,如果沒有阿里云,阿里只能算是家電商公司。
具有先發優勢的阿里云曾有過極高的增速,但在那段特殊時期,也不免受到影響,運營商云與華為云在政務、金融等領域快速擴張,不斷蠶食其市場份額,2023 年阿里云增速降至3%-4%,個別季度更是出現負增長。
大環境的變化只能想辦法適應,但最終打鐵還需自身硬。在那段時間,阿里云做了兩件事:自研CPU芯片倚天710,推動“一云多芯”策略;研發通義大模型。芯片、大模型是 AI 時代的雙支柱,倚天710芯片提升了算力自主可控性,優化了成本與能效,通義大模型則讓阿里云從依賴傳統行業上云轉為AI產品驅動。
可以說,2020 年時的阿里云算是 1.0 版本,而那么擁有了倚天 710、通義大模型的阿里云則是 AI 2.0版。蓄勢待發,只待大環境改變。
2025年阿里云重新獲得政企市場的青睞,加上大模型加持下的 AI 產品,營收增速重回兩位數,2025年Q2營收達286億元,同比增長32%。
時至今日,阿里云業務仍穩坐國內市場頭把交椅,市場份額35.8%,但也面臨著華為云(19%)、騰訊云、火山引擎的步步緊逼,尤其火山引擎在 AI MaaS賽道撕開了個口子,火山引擎上半年 MaaS 服務占比高達 49.2%,而阿里云只有 27%。IDC報告顯示,豆包以46.4%份額穩居中國公有云大模型市場第一,全球Top 10手機廠商中9家與火山引擎合作,八成主流車企接入其模型。
要想繼續保持高增長,阿里云必須有更多的合作伙伴。
相比阿里云在行業里的地位,高德的處境則要尷尬得多。餓了么并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群后,高德地圖就成為阿里本地生活板塊線上流量的最后抓手,亟需突破以重塑生態競爭力。
而榮耀的處境則要麻煩得多:2025年Q2國內手機市場份額跌至6.2%,被小米、OPPO、vivo、蘋果甩在身后,已掉出國內前五,更被華為HarmonyOS生態擠出高端市場。
雖然榮耀大肆宣揚的AI手機戰略雖聲勢浩大,但YOYO智能體的功能更多停留在場景化交互的表面,形似錦上添花而非剛需驅動,難以撼動消費者換機決策。
在2025年爆發的即時零售“外賣大戰”中,阿里除了拿出巨額補貼作為利器,阿里云也加速AI技術輸出,整合Qwen大模型與高德AI導航智能體,試圖以智能化體驗重塑線下流量格局。
而榮耀則在2025年3月MWC 2025上,高調宣布“阿爾法戰略”,計劃未來五年投入百億美元,聚焦AI終端生態與全球化布局,力求通過與谷歌、高通等行業巨頭的多元化合作,榮耀得以借助外部技術資源,跳出傳統手機廠商的單一硬件利潤模式,轉而構建一個開放的AI生態。
然而,阿里的補貼戰雖然大獲成功,拉動了即時零售的增長,但高德在本地生活領域的用戶習慣仍然沒有形成,交易數據停留在支付寶小程序,用戶到店前的“導航意圖”、到店后的“復購軌跡”全在高德端內斷點。
榮耀的AI戰略因缺乏云端大模型支撐,功能深度不足,對于傳統中端手機廠商而言,自研AI技術周期長、成本高昂,而單純依賴開放生態又因硬實力和籌碼不足,長期來看,容易在生態鏈中淪為純粹為他人代工的“魚肉”。
因此,對阿里和榮耀而言,單純的應用層打法已觸天花板;只有把大模型寫進ROM、通過軟硬件結合,將推薦浮窗做成系統級Service,才能把那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鏈路打通。
02
雖然就國內而言,阿里可選擇的手機廠商、榮耀可選擇的云服務商都有很多,但二者最終走到一起,背后仍然存在著精心與復雜的考量。
對阿里而言,現階段之所以非榮耀不可,是因為榮耀此刻“最聽話、最缺糧、最給位”。從華為剝離后,榮耀在云側大模型、芯片、數據、生態方面全是短板。
例如在芯片方面,榮耀沒有自建GPU/TPU農場,一年100億AI預算里70%投向端側移植和ROM重寫,真正用于云側預訓練的經費遠低于BAT。
而在數據方面,云模型要持續進化,必須靠高頻業務“喂數據”。榮耀手里既無外賣、也無地圖、更沒有華為那樣龐大的硬件生態,無法像華為“盤古”那樣靠政企、汽車、B端行業云輸血。
同時,在脫離華為后,榮耀緊迫地開始了IPO的進程,急需抬高估值,在銷量已跌出中國前五的情況下,“AI終端生態”的概念,無異于一根救命稻草。
按照IPO進程,榮耀必須在2026 年3 月前完成輔導驗收。而短時間內能落地、能放量、且算AI營收的,只有阿里這種“云+模型+場景”現成方案。
在云服務商的選擇方面,雖然榮耀原本一直是騰訊云對外宣傳的“招牌客戶”,騰訊云只能給“云”,阿里云能一次性給“云+大模型+本地生活數據”。
更重要的是,榮耀在國內要沖刺政企安全手機,海外又要賣Magic8系列,而阿里云2025年已拿到工信部“AI公共云合規示范”牌照,且海外節點也已達近30個,這種“國內信創+海外合規”同棧方案,是騰訊云給不了的優渥條件。
至于華為云,榮耀要上市就必須擴展海外市場,懾于合規要求以及海外節點數量,就基本沒法選擇華為云分,何況榮耀與華為手機業務,在市場生態位上已經是完全競爭關系了。而手握著大量手機廠商用戶的火山引擎,也很難給榮耀“開小灶”。
在阿里這邊,高德AI導航智能體再聰明,如果不與本地的系統級AI結合,而只是單獨的App,就難以縮短點開鏈條,每次打開,都得先讓用戶想起你、找到圖標、點開、等廣告,每多一層漏斗,用戶都會進一步流失。
只有把推薦、記憶、支付全塞進系統層,才能重演當年“淘寶屏蔽百度爬蟲”的故事。只不過這次屏蔽的是美團、抖音的跳轉路徑,把流量終點鎖死在阿里系生態里。
而在終端廠商的選擇上,小米、OV雖然體量更大,但二者都已經自有云、自有商店、自有AI團隊,在判桌上,阿里的籌碼不大,部分二線品牌倒是聽話,可年出貨量不過千萬,喂不飽阿里“公共云+大模型”的饑渴規模。
相較之下,榮耀2024全球出貨約5,500萬部,MagicOS又是統一推送,一條補丁就能讓通義千問直達億級終端。
更重要的是,榮耀雖然跌出國內前五(2025年Q2份額6.2%),但好歹是從華為出來的“嫡系”,品牌還有點高端范兒,尤其在歐洲市場頗有點名氣(MWC 2025上李健的“阿爾法戰略”刷了不少存在感)。這讓榮耀比其他二線廠商更有潛力幫阿里云撐起AI手機的形象。
在這樣的多重的考量之下,二者最終走到了一起。
03
榮耀跟阿里云這門“聯姻”,暗含著都想借對方翻身的意圖,但也不會只有坦途。
從好的方面看,阿里的高德掃街最近確實打了場漂亮仗,通過高德積累的數據優勢,以及AI對評價的篩選、甄別能力,僅用一天時間,日活就超過了4000萬。
同時,今年10月Magic8全球發布前后,二者估計還能借勢炒一波熱度,讓市場信心提振些許。
然而,從競爭角度來看,這一“聯姻”面臨的外部壓力不容小覷。在軟硬件結合方面,華為HarmonyOS NEXT生態已于2025年全面商用,HarmonyOS生態設備總體超過10億,以“端+云”一體化模式強勢擠壓榮耀的中高端市場。
與此同時,蘋果2025年9月公布的iPhone17,本地可流暢運行70億參數大模型,支撐4K視頻腳本生成等專業任務,這次不再“擠牙膏”的大幅升級,顯然有著在中國市場奪回失去的份額,重回高端王者之列的打算。
在兩大軟硬兼備的巨頭的夾擊下,榮耀與阿里云的“合約婚姻”面臨著不小考驗。
除此之外,榮耀與阿里云面臨的第二大威脅,便是美團的強勢反擊。
2025年9月12日,美團首款AI Agent產品“小美”App正式開啟公測,搭載美團自研大模型LongCat-Flash-Chat,通過自然語言交互和直連美團服務的內部接口,深度整合外賣、餐飲、出行、健康、美業等服務。
這一獨立C端智能體,依托美團億級用戶交易數據和實時動態,實現從需求識別到交易閉環的全鏈條服務,旨在提升用戶黏性和決策效率,直接劍指阿里高德“掃街榜”的到店消費生態和榮耀YOYO智能體的場景化應用,強化美團在本地生活的壁壘。
在強敵環飼之下,雙方能否借這場聯姻再續輝煌?
這里的關鍵,就在于雙方是否能用AI,切實地解決用戶的痛點,講出一個不“雞肋”,同時能造血的手機AI故事。
目前,在AI技術的應用上,阿里的高德掃街主要通過大數據積累+ 芝麻信用+ 到店時長做“行為指紋”,一鍵剔掉刷單、刷評賬號,把“真實到店”篩出來。
雖然在真實性方面,阿里用AI+線下數據作武器,做了一次漂亮的PR兌現——但距離打贏本地生活的“AI大戰”,仍然為時尚早。
原因就在于,高德的榜單不抽傭、不售排名,收入只能來自后續團購抽成和廣告。而現階段團購阿里SKU不足、券量小,日GMV僅為美團到店同口徑的6%。
想靠AI推薦提升券核銷率,先得把SKU和供給密度做大,否則“真榜單”空有流量,短期內卻無法像外賣那樣,靠一次次抽傭變現。
在端云協同的框架已跑通、DUA已達千萬級的當下,榮耀與阿里亟需把AI優勢升級為“AI履約”,進一步將高德AI這樣的能力,擴展到預測區域次日銷量,反向給小店Push“爆款補貨等方面,將AI能力沉淀為可持續的復合毛利,才可能完成從營銷噱頭向現金牛業務的驚險一躍。
如果說阿里之前的“1+6+N”,是被迫分散突圍,那么現在歸為四大業務板塊,就能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,在重回擴張路徑后,正需要打造新樣板以證明協同效應的有效性,榮耀無疑是很好的試金石。
當然,這條路確實不會是一片坦途,但既然上路了,那么,走就是了。
1.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
2.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TMT觀察網"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。
